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醫院是一個贏得世人尊敬的地方

/ 鄭春鴻 


有一篇「修電視的工人」和「醫院院長」對話的故事,在網路上流傳很廣,我們特別和大家分享思考。很顯然地,故事作者是透過一個修理電視的工人「質問」醫院院長,來「揶揄」醫院對病人的收費方式,包括收費思維及收費模式。
我把這篇文章寄給一些同事和友朋閱讀,他們很熱烈地回饋了多元的看法,讀者可以從《回響篇》參考。
病人的義務之一,就是要支付醫藥費
每家醫院都會張貼類似《病人的權利與義務》,其中,病人的義務之一,就是要支付醫藥費,這樣的宣告是舉世皆同的。其實也不用宣告,我們在巷口吃一碗陽春麵,同樣要付錢,很少人去吃「霸王麵」的,這是天經地義的。
可是大家仔細一想,醫院對病人的收費方式,確實和我們做其他消費有不少明顯的差別,其差異性和其場景大概跟這一篇<看病與修理電視>所描述的差不多,作者刻意地將醫院的收費思維套用在修理電視的收費模式上。當下,就連故事中那位醫院院長,也不太能接受,但是聽工人的解釋,不但覺得也言之成理,甚至還有似曾相識之感,因為不同的病人及家屬在醫院天天都會問起「為什麼要這樣收費?」時,一般醫院教導行政人員回答的SOP,好像也跟這個電視修理工所持的邏輯及表達差不了很多。再加上故事中特別用「你們醫院不是也……」來反問醫院的院長,也喚起每一位讀者的就醫經驗,以及一般消費經驗,兩相對照,當然就更有說服力了。
醫院有沒有辜負病人的信託?
做為醫院的工作者,我不覺得這篇故事是在「譴責」醫院收費思維和收費模式的「不合理」,我得到的啟發是「假設」醫院這樣的收費方式是「合理」的,「假設」醫院有別於其他「生意」常見的先享受後付款等等「待客之道」的的收費方式是必要的。那麼醫院的工作者要捫心自問,自己有沒有從良善的心、病人福祉優先的立場出發,處處為病人的權益著想,以此來支持這種收費模式的「合理性」。簡言之,醫院有沒有辜負病人的信託?
抑或是,不做此想,潛意識的思維中乃在「利用」人在緊急危難,無法、無力也無心反抗的情況下,「吃定」病人及家屬,「明的」是確保病醫之間的際分,使醫療行為能順利進行;「暗的」是為醫院及個人爭取最高的利潤。病人在只好全然地信任醫院的情況下,看得出端倪嗎?
醫院要堅持哪些原則才能贏得世人的尊敬?
故事中,醫院這樣的收費方式行之多年,舉世雖不盡相同,但也大同小異。我們甚至可能發現,現代的醫院比起過去,在某些地方事實上還「文明」一些。
老台灣,病人看重病要先交「保證金」,錢沒到位,醫生是不會到位的;證嚴法師因「一灘血的故事」發願蓋醫院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如今,文明國家至少都有共識,重大傷病急診是立刻要搶救的,這是最基本的人道精神,醫院基於人道,也顯然擔不起「見死不救」的惡名。至於救活了之後,後續治療,就得看病人的醫療保險及財力而定,這當然也有其合理性;再者,現代醫院其實也沒有樣樣服務項目都要「先付款,後享受」,比如病人住院並不是逐日收錢,沒錢就掃地出門。醫師診間問診及回答病情,也沒有一手交錢才開「金口」。
但是醫院能做的只是「沒有見死不救」嗎?醫院還應該做哪些事?堅持哪些原則?醫業的本質為何?是馬英九、朱敬一眼中「自由商品經濟」的一環嗎?還是應該只取比合理的自由經濟利潤更低一些,以保持醫德「古風」便好?抑或是它應該是一個以「贏得世人尊敬」為必然守條的職志;而不只是糊口的職業呢?
留住「好」醫師,就應該把他們變成生意人嗎?
很多人,當然包括馬英九和朱敬一都認為,他們要為台灣醫療法鬆綁,讓台灣的醫療有機會參與國際競爭。根據他們的評估,以中正國際醫療專區為例,前4年預估就可以吸引45千人次的海外人士來台就醫,帶動民間投資新臺幣40多億元,並創造100億元以上的產值。

看到台灣的「好」醫師紛紛出走,主張台灣醫療國際化、產業化、商品化的人是這樣思考的:國際醫療應該要完全視為營利事業,應該用國際醫療業務為台灣留下好醫生、賺外國人錢,如此做,照他們的評估,其盈餘的百分之二十用來回饋國人醫療,相同產值可創造就業人口,相當晶圓廠的五倍、石化廠的20倍。
留住「好」醫師,就應該把他們變成生意人嗎?因此而留下來的醫師,一定是「好」醫師嗎?當一樣從醫學院畢業的學長和學弟妹,有多少人會選擇成為「穿白衣的生意人」?有多少人會選擇成為鄉村醫師?他們會如何彼此看待?產生哪些效應呢?
如果醫療可以成立特區,宗教應不應該也成立「特區」呢?專門由著名的佈道家、主教、高僧,以及法力特強的道士為有錢人禱告、開示和作法事呢?如此富人都上天堂、西方極樂世界;窮人只能下阿鼻地獄。這像話嗎?
如果醫療可以成立特區,教育應不應該也成立「特區」呢?私立學校高薪找來諾貝爾獎得主、全世界各研究院的院士來當老師,專門教育富人子地,使他們成龍成鳳;窮人家的孩子去讀公立學校,放牛吃草。這麼做,未來將會一個什麼世界?
我們在和信醫院天天被黃達夫院長教導著:醫院是一個贏得病人尊敬的地方,我們在這裡工作,不但要醫治病人、照顧病人,還要感動病人,讓這一群徬徨無助、充滿恐懼與痛苦的病人得到平安和安慰。
這樣把「醫療」放入自由經濟的範疇打的算盤,黃達夫教授沒看到嗎?為什麼他還堅持這是一條不應該走的路呢?
醫療為什麼不能成為「產業」?
桌面下看來很複雜的事豈能瞞人多久?
原來,人生很多現實的不平等,它雖然不完全是因資本主義所造成的,但是這套自由市場的邏輯一旦硬套在一些特定的範疇上,就會顯得荒謬可笑。這不必找專家來研究,任誰看了都立刻會受不了的。
和尚打算盤跟你算唸經的「鐘點費」,你受得了嗎?
學校老師教導你桀驁不馴的孩子,要先跟你收「特別管教費」,你受得了嗎?
桌面下看來很複雜的事豈能瞞人多久?
一家醫院乃至一個醫師,他們的思慮云為是「病人為中心」?還是「以財務為中心」?或「以病人為中心」為幌子,行「以財務為中心」之實?抑或是「以社會救濟」為輔助,盡力做到「以病人為中心」呢?還是拿「社會救濟」不過是幫助醫院解決病人的呆帳,由政府或民間公益團體埋單,至於醫院及董事會心底想的還是以「創造最高的盈餘」為中心價值呢?這些醫院內部看起來很複雜的事、很「桌面下」的事,如果天天做的都像自己家裡「衣櫥裡的骷髏」不足為外人道的事,即使病人不知道,醫院的工作人員自己察覺感受不到嗎?普天之下的聰明人可不全是穿白衣服,豈能瞞人多久?
醫療為什麼不應該變成自由經濟的產業?
醫療不能成為自由經濟的「產業」之一,道理非常簡單,因為它不是一種生意。
一個人肚子餓了,給他吃陽春麵或給他吃牛肉麵都可以解饑,不論好吃或不好吃,都可以活命;但是一個人生病了,尤其是生了重病,面對死亡的威脅,應該給他的是最好、最適當的醫療。包括仔細地診斷,多科團隊的整體評估,為他設計出最適當的醫療計劃,幫助他挽救生命。這個過程,任何一個步驟都不能偷工減料,不能掉以輕心,要盡最大的心力,給最好的。
這就是醫療品質。
倘若病人醫師之間的一種是「消費者」與「產品提供者」的關係,這樣的目標是達不到的,是違反邏輯的。
當醫療行為成為變成自由經濟的一部分,「病人」是這個產業的獲利來源,企業主為了追求最高利潤,一定會要求從業人員如何在「病人」身上,取得最多的利益。許多自由經濟市場的手段就可能會出現,比如:向病人「推銷」他們不一定適用或需求的醫療項目或藥物;利用病人對醫療的陌生,以及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暗示或明示病人走入可以使「產業」創造更大利益的醫療流程。
再者,最明顯地,就是形成市場區格,也就是以病人的經濟能力區分成不同的消費群,有錢的坐頭等艙,可以得到最好的醫療品質;其次坐豪華經濟艙,享次等品質;一般病人只能坐經濟艙,得到基本的醫療。
我們搭飛機旅行,不論坐什麼等級的坐艙,一樣都可以到達目的地;倘若飛機失事,大家都一樣死亡。但是醫療不是這樣,得到好醫療的人活了命,得到壞醫療的人喪命,也許你說,這就是我們的世界,這就實況,確實,在資本主義國家的確是。但是這樣對待生命的態度,是對的嗎?無論你是窮人和是富人,這是你希望看到的世界嗎?
如果不是,那麼,我們應該像黃達夫教授一樣「明知不可為而為」,堅持主張醫療不應該變成自由經濟的產業,醫療應該和宗教、教育一樣,屬非營利事業。唯有這樣,醫療相關事業、醫院及醫護人員才能贏得世人尊敬,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才能得到高舉。


《發人省思的網路故事》
看病與修電視
醫院院長看了差點暈倒。醫院院長的修電視共花了282元,只換了一個價值2元的配件



這是一個流傳在網路發人省思的故事。
有一個醫院院長,拿一個電視機到原廠維修公司去修。原廠維修公司的窗口人員:「請先交開機費50。」
   醫院院長有點不習慣,問道:「為什麼還沒修理就要先交費?」
   窗口人員說明,這是公司的制度,時間就是金錢,修電視的工程師都很忙,「初步診斷」電視壞在哪裡,很花時間的,50元只是「結緣費」。
「到你們醫院看病,不是沒看病之前就要交掛號費嗎?」修理店接待人員知道對方是醫院院長
   醫院院長覺得有道理,就交了50元。
   窗口人員接著問:「你的電視機有什麼問題嗎?
   醫院院長:「聲音圖像都沒了,看不到、聽不見。
   「嗯!看來你的電視是內部壞了,我給你掛『內科』。」窗口人員:「你要看工程師還是高級工程師? 修理費價錢不同。
   醫院院長:「能修好就可以了,什麼工程師都行。」
窗口人員解釋說,不一樣的,高級工程師水準高,什麼疑難問題都能修理好,修好的『返修率』也明顯低,但是收費當然就高一點,顧客可以自己選擇。」
   醫院院長心想,修個電視嘛!哪有什麼大學問。電視都發明快100年了,一般工程師就好了,省點錢。
窗口人員:「那好,請你先交20元修理費。」
醫院院長:「為什麼還沒修理就要先交費?」
   窗口人員:公司的制度就是這樣,我們的工程師可都是算時薪的,你們醫院不是沒看病之前就要交嗎?」
醫院院長無話可說,只好又交了20元。將電視機捧進修理店,來到了工程師的工作室。工程師 先開了三種付費單給醫院院長選擇:
 一、萬用表測量費20元;
二、示波器測量費50元;
三、掃頻儀費80元。
醫院院長驚問:「我不是付了『診斷費』了嗎?
   工程師解釋說,沒錯,但是那只是初步診斷,就像到醫院看病,門診只是初步診斷,不會立刻診斷出什麼病。我們工程師以前也像中醫一樣是靠望、聞、問、切,把個脈看舌胎就開藥了,現在外面的個體戶修車場還是這樣,憑經驗修理;可是現在科學發達了出現很多昂貴精密的儀器,不但可以做出比較準確,也能測試出即將故障的問題。
   工程師進一步指出,買這些診斷儀器儀錶要花費很大的錢,儀器的維護費也貴,收一些合理的費用是為了讓未來的顧客也能永續受惠。
  聽到這裡,醫院院長發現他知道另一個內情,很不服氣地問道:「你們的檢查儀器不是和人BOT的嗎?」工程師說他只是工人不清楚,這要問財務部才知道。
「不過,我們會儘量替顧客著想的,儘量少一些測試,為顧客省錢。當然你也可以堅持不測試,我就憑經驗給修了。不過,這裡有一個切結書,請您先簽個名,因為您堅持不測試,我們修理時,可能會判斷錯誤,將好的零件換掉,給顧客造成不必要的費用;也可能修不好你的電器, 最後耽誤你的時間。很抱歉,這些風險都要您自己負責。」
醫院院長聽著,覺得好熟悉邏輯非常熟悉,滿有道理的,只好先交了150元測試費。
工程師經過半個小時測試,用印表機打出一張線路圖,發現是一個三極管燒了, 
 他花幾分鐘,換了個二元錢的三極管就修好了電視機。
  醫院院長有點火大,想留點證據,未來可以「告」他們:「請給我一個修理報告,告訴我你們發現什麼?怎麼修的?」
工程師印出一張電視線路圖,又後開了一張繳費單,叫醫院院長去交100元列印費。
院長不解的問:列印費也要我出啊?印一張紙要100元嗎?
「是的,這可是公平交易法上規定的呢!
「可是,你總得給我一個看得懂的東東,這張圖我看不懂啊!要幹啥?「你們醫院給病人做檢查CTMRI,列印的繪圖、輸出的光碟,給病人 也看不懂啊,不照樣是病人出錢嗎?」
醫院院長無語,只好去付錢。
最後,工程師對院長說,現在做生意都是一清二楚,童叟無欺的,公司實行電腦管理,為了確保消費者的權益,打了一張繳費清單給醫院院長,上面寫著:
35W白光牌烙鐵使用費(拆焊各1次):10元; 
一次性烙鐵頭清潔棉: 2元; 
吸槍使用費1次:5元;
φ0.8環保錫線10g :5元;
2N1234三極管1 2元;
剪三極管管腳斜口鉗使用費:5元;
焊接後清洗焊盤洗板水費:5元;
拆焊三極管、清洗焊盤等人工費: 20元;
合計:54
 醫院院長看了差點暈倒。醫院院長的修電視共花了282元,只換了一個價值2元的配件
(取材改寫自網路信件)
-------------------------------------------------------------------


為什麼醫院
不同於修理廠?
當掌握他人的「恐懼、無助、傷心」,也能變成一種可以有點類似威迫別人安危的「資源」時,這會是誰的災難?

/ 鄭春鴻

大家讀了這篇一個「修電視的工人」和「醫院院長」的對話故事,您一邊讀,一定會一邊說,這是虛構的。您讀完之後,也一定會說,天下沒有,至少臺灣沒有這種修電視的工人。
問題是:為什麼這種故事只能算虛構的?為什麼修電視的人「不敢」這樣做?答案很簡單,你講得再合理,我總可以不要這台鬼電視,我還可以當你的面砸了電視,去買一台新的!
問題是:為什麼醫院能這樣做?因為命只有一條,病人已經走投無路嗎?
是修電視的人「巧立名目」,收費的理由不合理嗎?
還是醫院知道,人可以不看電視;但人不會不要命?所以他們能這樣做?
我們不是教育孩子要濟弱扶傾嗎?當我們面對一個恐懼、無助、傷心,有生命危險的人,我們有能力去為他排除困難,包括醫治他、照顧他、安慰他、鼓舞他,我們會「分級收費」、「巧立名目」才去服務他嗎?
甚至,整條醫療「產業」還不一定有能力幫上病人的忙;或明知只能幫上一點點忙,還會堅持「推銷」病人一定要付出高額的代價,才願意從懸崖「非常非常」陡峭的「那一邊」,把他拉到懸崖「非常」陡峭的「這一邊」嗎?
當掌握他人的「恐懼、無助、傷心」,也能變成一種可以有點類似威迫別人安危的「資源」時,這會是誰的災難?
讓我們來分段解說一下這個故事。
掛號費促成就醫流程的便利化
修電器,先付開機費,也就是「掛號費」,這不是醫師的專利,買過Apple產品的人都知道,他們也是這樣的政策。為了不讓顧客感到不舒服,Apple有加賣「延長保固一年」,保固期間,正常損壞,一律免費。
我們在小診所看病,交了掛號費,過去沒有電腦的時代,我們還看到護士會轉身去找出我們存放建檔在這家診所的病歷資料,現在看診電腦化之後,我們好像沒看到什麼動作。
如果你有機會看到大醫院的病歷管理,以及看病流程的電腦化,它可以在病人到達診間的同時,病人過去的病史一目了然地呈現在醫師的面前;剛照完X光,回到診間,影像立刻傳到。不勝枚舉的各種就醫流程的便利化,都必須投入極大的人力、物力及財力。掛號費就是用來支付這個功能的。
病人不是來配合醫院演出「看病記」的
醫師一天看多少病人才算合理?大家聽到說和信醫院的醫師除非緊急加號,每診有定額的門診量,都會問:「你們要怎麼活下來?」,其他醫院會說,如果被規定一診只看30人,醫院活不下來?倒楣的還是病人,因為無處可看病。
問題出在病人是來看病的,不是來配合醫院演出「看病記」的。三分鐘真能把病看清楚、說清楚,並做出最好的診斷嗎?病人會打心裡同意醫師一診看上百號,每次醫師在他的臉沒看幾眼,沒逗留幾秒,就這樣開的藥,你敢吃嗎?
全民健保滿意度代表什麼意義?
門診醫生等於是醫院的「工作分配員」,如果他不是始終站在病人的立場著想;如果他做的只是把「病人自述症狀」和「全民健保給付表」對照起來(這事兒很多醫院都已經由電腦代勞,醫師已不傷腦筋了);如果他的工作是把健保願意買單的所有的檢查、手術、藥物一律開給病人,不管這對病人有沒有好處;如果他從不仔細和相關科別的同事討論這樣對病人的處遇有沒有害處,是不是最佳的治療方案。
健保是國家的,不是私人的,台灣哪一個黨都不敢讓它倒,所以醫院把病人當搖錢樹。而病人,因為知識不對等,什麼也不知道,到這個小房間照超音波,到那個小房間照MRI,拿到一堆連手提包都塞不進去的藥物,發現醫院待客「太殷勤」了,感動到無以回報。
在醫院裡,每掉下來的銅板,都是真幣,沒有呆帳,健保的錢是大家的錢。病人連聲道謝,感到真的「吃夠本了」,這樣調查出來的「全民健保滿意度」代表什麼意義呢?
看不同的醫生,要付不一樣的代價?
看不同的醫生,要付不一樣的代價,這在台灣全民健保下,「明的」倒無其事,只是「大牌」醫師太忙,不容易掛上去。不過,各大醫院都有附設特別「自費門診」,由資深的醫師花更多的時間看病。這也有其合理性。關鍵還是在大家都這麼做,「衣櫥裡有沒有一具不可告人的骷髏」?也就是這種專為VIP服務的「自費門診」,其成立的目的,以及實際運作下,盈餘如何使用?是掉進私人的荷包呢?還是轉移做為醫院發展的基金或清寒病人的急難救助金?明乎此,才能確定它的合理性,以及公義性。
對每一個病人都要搬出「重型武器」嗎?
現代醫院確實有許多精密的檢查儀器,比如偵測癌症是否有轉移常用的PET-CT正子攝影,照一次就要四、五萬元。某些癌症的標靶藥物,一個月就要自費幾十萬元,而只能為病人多爭取幾個月的生命。為了準確地診斷病人的病情,我們對每一個病人都要搬出這樣的「重型武器」來偵查及治療嗎?
有許多醫院甚至把正子攝影說成早期診斷癌症的利器,在一般的健康檢查,就鼓勵病人去做正子攝影。這樣對嗎?
關鍵性的檢查,有針對性地對症下藥,對病情的改善有幫助的,真的是造福病人,當然要告訴病人,並且要爭取健保給付;但是沒有告知或問清楚病人及家屬對生命延續的考量,甚至連多和病人談一下話,了解他的經濟狀況都沒有時間,卻一直鼓吹癌症病人要自費吃標靶藥物,這樣對嗎?
知難行易,解決問題可能很簡單
人體是世界上最精密機器,因為它不是人造的,是上帝造的;人再怎麼聰明,基因圖譜都找全了,但是人對自己的身體還是了解有限,許多疾病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到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癌症就是其一。
為了找出身體的致病關鍵原因,非常有可能需要多科醫師共同發揮智慧,彼此討論,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答案一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非常簡單。舉例而言,筆者年輕的時候為十二指腸潰瘍所苦,不知做過多少次胃鏡、大腸鏡檢查,吃了很多強力制酸劑卻一再復發,痛苦不堪。
澳洲研究人員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與華倫(Robin Warren)共同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炎與消化性潰瘍的病因,顛覆了先前這些疾病是壓力和生活習慣所致的普遍觀念,獲得二○○五年諾貝爾醫學獎。自此以後,消化性潰瘍的合併症,如穿孔、出血,甚至幽門阻塞的發生率遽然下降。治療的方法只要用很便宜的抗生素把幽門螺旋桿菌殺死,消化性潰瘍就不再復發。這與故事中醫院院長修電視共花了282元,只換了一個價值2元的配件,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此,問題不是出在治病的藥要花多少錢;而是有沒有一群醫護人員願意多科整合、團隊合作來為每一個病人多少考量,找出最佳、最適當的治療方案。
醫院之所以別於修理廠,那是因為醫院面對的是生命,醫療「產業」的技術提供者,包括醫師、藥師、醫檢師、護理人員、藥廠藥商,以及醫學檢查儀器的製造商、儀器維護的物理學家等,他們面對、服務的是和自己一樣會說話、會笑、會哭、會害怕、會憂慮、可能有傷心的父母、有無助的子女,身體正在受苦的病人。他,不是別人,有一天躺在病床上的可能是自己的父母、子女以及自己。
醫療「產業」服務的對象無可替代,都是世間獨一無二的,他們有的是某人的心頭肉;有人是某人的掌上珠,即使是煢然一身的浪子,也是上帝之子。面對一個我們的弟兄與姐妹,我們不可能把他們當做一筆生意的,不是嗎?

------------------------------------------------------------------------------------------
《回響篇》
 院方以賺錢為職志,很多時候很無奈
起初看此文時,心有戚戚,哈哈大笑,但轉念一想,我的想法跟你一樣耶。其實,與我們生命有關的行業多了,何以獨厚醫療行為的崇高性?何以一個神經化學及分析化學博士,就可以在電視傳媒上包山包海的當起各科權威?是知識寡占的狹隘所致?抑或是?.....
不過,這篇文章我擺了好幾天才寄出,是因為自己碰過的好醫生不少,但他們處在扭曲的健保制度之下,院方以賺錢為職志,很多時候很無奈(更遑論不良的醫師了)
我對現在的健保制度有很深的疑慮,好的醫師及醫療院所不會去鑽漏洞,反被相對剝削,誰最後要犧牲生活品質,又落個傻子名稱?
貪婪的.心懷不軌的自有其生存之道,擔心未來好醫師式微凋零,全民一起承受苦果,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clare.yang
知識無價,會的人少就貴
修電視與醫人,做事的概念與流程都一樣。唯一差的是有生命與沒生命、可取代與不可取代、可丟棄或不可丟棄。還有之間的價值不一樣。
簡單糖尿病的診斷,經抽血、眼睛視野檢查、腎臟超音波、心電圖、飲食衛教。最後給了1個月的藥,不超過200元。健保超過>萬元。知識無價,會的人少就貴。當會的人多時,就很便宜。當醫師越來越多,薪水也會越來越低。
小華
不是在討論商品經濟的問題
小華:我看到的是這個故事,不是在討論商品經濟,以及自由市場供需及定價合不合理的問題。基本上,如果把醫療放進「商品經濟」的框架中,那麼就沒有所謂的「醫療本質」、「醫學倫理」這些課目了。為什麼醫生絕對不會說自己和修電視的工人,所做的工作其實本質上是一樣的?
「知識無價,會的人少就貴」這是市場經濟,「知識」誠然可以拿來變成個人「謀生」的工具,不過,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發應該是,當你面對的是一個「生命」,尤其是一個「正在哀哭的生命」時,而你正好有幫上一些忙的知識時,你會怎樣對待?
在醫療成為一種「產業」,或連朱敬一、馬英九都將它視為一種「產業」的今天,我們都應該重新地去溫習醫業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乾脆買一台新的電視機
我不敢說這篇文一定是虛構的,但顯然誇張的成分太大,在美國住了將近三十年,人工雖然貴,但也不致於至此,如果是我,講到第二、三種收費,我不以為然,我馬上抱著電視就走。或者乾脆拿去捐了,再買新的,或找第二、三張估價,問好全修好了,到底多少?我再考慮要修不!
這個故事比較極端,不是黑就是白,極少灰色地帶。是不是?
J  
為什麼大家只好接受呢?
Dear J, 這當然是虛構的故事。重點不在讓讀者對照醫院和修理廠在收費上有什麼區別,或是有沒有這家修理廠;也不是要讀者判斷要不要修,或乾脆買一台新的。而是「虛構」(目前大概沒有人敢這樣收修理費)地指出,當這個工程師的收費方式,「仿」現代醫院的「收費方式思維」時,即使他們提出的理由也基本言之成理,但卻多麼令人難以接受。那麼為什麼現代醫院的收費方式,大家只好接受呢?大家如此地信任醫院,醫院應該如何回報呢?

顯示醫院「收費制度」的「特殊性」
1. 這篇顯然是虛構,只是用醫院的「收費制度」,移植到修電視而已。但這更顯示醫院「收費制度」的「特殊性」。至於合不合理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2. 更糟糕的是:(1)假如你送電視去譬如說燦坤,他們會先收下,送到維修部門去作診斷,找出原因,告訴你要換什麼零件?多少錢?而且修完之後,你可以經測試確定修好後才付錢。但醫院不會保證一定把你的病醫好,更不會說醫好後再付錢.(2)若燦坤告訴你要花多少錢修,你覺得太貴,可以選擇不修,更可以選擇去買一個新的,而且往往新的的價錢會比以前買那個舊的的價錢便宜。所以你會決定去買一個比原來那個性能更好的新電視機。反正either way,無論舊的電視修好或是決定換個新電視,通常最後的結局都是happy的。但是人生病無法選擇不醫,而換一個更新更好的身體。
3. 總之,醫院看病可能是找不到另一個「修理」物品的例子吧!而且這個要被修理的物品又是人。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政府支持的健保,但是沒有政府支持的修電視、修車。
atom
如果健保的給付合理化……
確實修繕業與醫療有很多雷同處,只是當計價方式仿照醫院時, 消費者可以祭出撒手鐧,大不了不修換個新的。可是身體只有一個, 除非不想活了, 否則只好默默接受。感覺當今的醫療有點趁人之危, 但是如果健保的給付合理化,就不會有這麼多外加的費用了。
 hwangsc
沒有那個政黨敢改革健保
From my point of view is in this world nothing is prefect.  Apart from this concept, you also have a choice in your life, for what we pay for NHS the medical care and service is more than what we paid.  For the income tax we paid, Taiwan should not afford to build up the NHS benefit.  I understand the policy and the system of PPF are make NHS’s quality of care are too commercialized.  Government should pay the responsibility and set up the new policy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But due to election no any party dares to change it, this is our destiny.   In most of Europe the people pay at least 40% of income tax in order to get the NHS.  Therefore, if we want to see any change from Taiwan NHS system, there must have a very strong team and influence personnel with gut and mission to make this change, otherwise there have no any way out from my understanding.   
Rita
人命無價,無可取代
It is not a good analogy to compare the value of a thing (TV) to the human being. The human being is priceless even for an old man or woman; he or she is unique - not replaceable. You should save a human being at a reasonable cost, accepted by the society, when there is even a slim chance of saving him or her. Therefore, hospital is expensive due to many staff and ever-changing new machinery to better improve the skill of saving lives. I don't think the hospital is "greedy" to make all the charge - they have to recover the ever increasing cost and a bit more to renew the facility etc.
For a TV, if the cost of the repair or the charge is too high or higher than a new one, you just simply throw away the old TV and buy a new one. In a competitive market, the TV repair shop is free to charge any amount but they will be priced out of the market if they charge too much. People can shop around. But people are not that much sensitive to price when they shop around for the best medical service - it is life that is at stake.
If the thing is a car, with the improving and redundant technology, I don't think you can get into trouble with just one loose screw. There is always more than one screw on the wheel of the car.
Charl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