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部落格:癌症病人的發電機


每一件衣服都有人挑_每一次的挑選都是
一個故事_這就是私人生活史_(鄭春鴻攝)

一個人從得了癌症開始到康復,至少需要五年持續的衛教。由於癌症的治療漫長而嚴峻,癌症病人更需要一路有人相伴,往往連癌症病人家屬都無法在心靈上體貼病人,反而是病友彼此取暖更感受用,癌症病人的部落格詳細地載述了病中的心情,以及病友之間的相惜、相憐、相助之情,其間扮演著既虛擬又真實的支持系統。甚至有病友過世了,她的部落格仍然有網友進站和她「說說話」。
文 / 鄭春鴻  
「平凡人的生活」才是歷史的主角
最近,我正興趣盎然地閱讀由法國年鑑史家編寫的《私人生活史》(Histoire de la vie privee ) 。「私人生活史」的史觀旨在探討人們的私生活以及相關的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及文化習慣等變化。它有別於以往史家把戰爭與政治,帝王將相、達官顯貴做為主要的研究對象,而是把重心放在「平凡人的生活」,認為它才是人類歷史的主角。這一部五巨冊的《私人生活史》主編阿利埃斯和杜比二人,正是法國年鑑史家的領軍者。
  法國年鑑學派是一個史學流派,以採取社會科學的歷史觀著稱。年鑑學派結合了地理學、歷史學與社會學。他們依循社會科學的歷史觀,但又不像大多同時期的史家般過度強調。比如,年鑑學派到了第三代對社會史及文化史更具有企圖心的研究,不似過去其他年鑑學派的前輩去探討大範圍的歷史,反而以法國南部村莊的居民主題,這種「從一粒沙見世界」的思維,後來被稱作「微觀歷史」(microhistory),並逐漸蔚為風潮。《私人生活史》以微觀歷史的角度,以歷史年代為時間縱軸,全面書寫個人的私生活史圍牆中男人的權力與女人的權力、老人的權力與青年的權力、主人的權力與僕從的權力。大到諸如家庭生活、家居環境、交友空間、宗教信仰以及生育、教育、死亡等。

部落格是人類的《私人生活史》
  從我開始注意部落格的發展,一直到正視部落格的傳播,我逐漸發現,它已經成為人類歷史編寫的新工具、新傳媒、新巨人。部落格傳播的發展上看,它所編寫的正是《私人生活史》。
  我因工作的關係,有許多癌症病人會告訴我他們有部落格,希望我上去捧捧場。Anna就是經營部落格十分成功的癌症病人之一。訪談中,Anna告訴我說:
「我覺得癌症病人開部落格的好處很多,首先就是可以『分散注意力』,比如當你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如果埋首於部落格上,那麼至少那一段時間的注意力將是集中在部落格上面;
「第二、在部落格上會有很多不認識的朋友幫你加油、打氣。雖然平時有家人在身邊幫忙加油打氣是很幸福的,但在不舒服的當下有時聽了反而覺得很煩,會認為沒有生病的人怎能了解我們的痛苦;反倒是病友的鼓勵大家普遍都較能接受。因此我覺得癌症病人開部落格的好處還滿多的,所以我會鼓勵大家弄個部落格。」

既虛擬又真實的支持系統
  一個人從得了癌症開始到康復,至少需要五年持續的衛教。由於癌症的治療漫長而嚴峻,癌症病人更需要一路有人相伴,往往連癌症病人家屬都無法在心靈上體貼病人,反而是病友彼此取暖更感受用,癌症病人的部落格詳細地載述了病中的心情,以及病友之間的相惜、相憐、相助之情,其間扮演著既虛擬又真實的支持系統。甚至有病友過世了,她的部落格仍然有網友進站和她「說說話」。
  「在網路上我們組一個抗癌同學會,同學會的成員彼此並不認識,只要是癌症病人或者是癌症病人的家屬都可以加入這個團體。」Anna說:「在我加入的時候大概有五、六十位同學,同學會的成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讓病人及家屬能有互相交流的對象、彼此加油打氣,運作至今已經是接近三百個人的大團體了,同學遍佈全省甚至海外地區相當廣泛。」
Anna現在一天最少要花二、三個小時來維護她的部落格,如果假日比較空閒時就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在上面。「主要是因為深怕有人留言我卻沒有回覆到,所以就會一直上去看,不然基本的上傳資料是不用花那麼久的時間。」
  她說,一個部落格的成立無法一開始就匯集許多人氣,她的部落格起初也是只有1、2人造訪,經營至今平均一天大約有300多人來訪。她指出:「剛開始我就彷彿得了『電腦症』一般,一天沒開電腦就很難過,整天注意著部落格上面的瀏覽人數,很擔心沒有人捧場,現在反而比較不會在意這個,因為只要我把部落格弄得精采、生動活潑,就能吸引網友的造訪,也才能夠發揮我成立部落格的作用。」

網路傳播不是「大眾」,而是「分眾」媒體  從這一次「2009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賽」的報名分類來看,法人組分別為政黨政團、企業組織、公益暨文教組織;自然人組的藝術文化、生活情報、興趣嗜好、親子家庭,訊息觀點、商業應用位、公共參與、教育應用。可見部落格的運用已經到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的盛況了。
  法人組的政黨政團、企業組織、公益暨文教組織等,基本上屬於官網的「變種」。大約廿年前,網站剛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幾乎每一站都自稱「某某全球資訊網」,並且經常以「全世界最大的某某入口網」自詡。一開始,老媒體人還以為這是一個新興的「大眾」傳播媒體,甚至有人以「原生報」自居,強調每一條新聞都是「自己採訪來的」。漸漸地,大家才發現,原來網路傳播不是「大眾」傳播媒體,而是「分眾」媒體,因為在一串以www.開頭,長長的網址上,只要更動一個英文字母,就是另一個全新的平台,可以為完全不同的一個族群服務。
  一個政黨政團、企業組織已經有了官網,為什麼還要做「部落格」呢?道理很簡單,部落格比較「家常」,立場可以完全「多元」;不若官網字字必須推敲,處處都要牽就。同樣一件事,網友對部落格上的討論信任較多;對官網總覺得資訊是制式而正面的。

什麼才是「部落格精神」呢?  真正具有「部落格精神」的,應該是藝術文化、生活情報、興趣嗜好、親子家庭等類的部落格。什麼才是「部落格精神」呢?個人長時間的觀察,直至今日,它應該已包括如下的特質:
1.部落格的版主代表個人,不代表任何既成的 團體、機構或組織。2.部落格在內容上、在風格上要有一個主軸或基調,比如政治理念的PK、教人省錢的家庭經濟、育嬰經驗的交換和台灣小吃的教學等。與這主軸和基調無關的內容,可以另開新的部落格表現。
3.部落格是一個可以隨時建置,也可以隨時拆除的平台。在完全尊重個人意願下,建置與拆除是同等重要的。
4.部落格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及影音是要經常更新的。一個月都沒有更動一筆資料的,不能稱為部落格,它只是市招或看板。
5.部落格是開放的,或部分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進站瀏覽內容,部分由版主限定資格,必須經版主審核批准才能進站的部落格,也是合乎精神的。
6.進站者可以設定議題發表言論或與人討論。版主有義務答覆扣問的相關事項,並且要適當地整頓與部落格屬性無關的外來內容。
7.部落格之間是可以互相連結、引述的,但必須指明來源,尊重他人原創及著作。

部落格是一口田;一個「福氣」  中國字的「福」,如果照字面結構來解讀,可拆成「示」、「一」、「口」、「田」;直譯為:「祈求有一小塊田」。部落格滿足了每一個人這樣的願望,也就是給每一個人這一個「福氣」。開設一個部落格等於給自己找到一塊淨土,你可以在這兒種植五穀、蔬果,你可以把這塊被應許之地開墾成良田美景,賴此仰事俯畜,在此或坐、或臥、或仰、或俯,在此生養眾多。
  年鑑學派史家對「私人生活」有以下的描述:
  「私人生活空間是一個免除干擾,自省、隱逸的領地。在這裏,每個人都可以扔掉他在公共空間冒險時必備的武器和防範工具,可以放鬆,可以隨意,可以身著『寬鬆的便服』,脫去在外面確保安全的那層招搖的硬殼。這個地方很隨意,不拘禮節。這也是個秘密場所。人們擁有的最為珍貴的東西,被置放在最貼身的私人生活領地,只屬於自己,與他人毫無關係,禁止洩露、炫耀,因為這與榮耀所要求的在公眾場合的所謂面子格格不入。」
  如果部落格就是這樣可以彼此卸下武裝面具的私人空間,那麼它和一個機構的官方網站確實就有明顯的差異。

部落格樣貌和功能一直都在改變  不過,對部落格這樣年輕的媒體做定義和規範是徒勞無功也沒有必要的,因為它的樣貌和功能一直都在改變與發展。就算「私人生活史」是部落格的「人格特質」之一,但是不同族群對「私人生活」的界定也不盡相同。
  年鑑學派史家同時指出:「從理論上講,私人生活所界定的是整個家庭世界,即家庭和家務。在法國,這種界定比在英國或美國更加清晰。例如,英國的『Bed and breakfast』(家庭旅館,只提供床位和早餐)這種在私人房屋內接待寄宿客人的經營方式,在法國根本不存在。在19世紀的法國,父母送孩子去上學時,從不像德國人一樣讓孩子寄 宿在老師和其他人的家裏,而是讓他們住在學校的集體宿舍裏。因此,在法國,家裏發生的事情都是純粹的私人事務。」
  前述「部落格精神」的第三條,指出部落格是開放的,或部分開放的。部分由版主限定資格,必須經版主審核批准才能進站的部落格,也合乎精神。同意把「半封閉」(可經資格審查入站)或「封閉型」(完全由版主掌控成員)也視同部落格,提出這樣的定義,正是以更寬廣的胸襟來接受不同族群、思想的人對「私人生活」的主導性。

部落格給予現代人無線的「私人空間」
  20世紀的特色是人類在不斷地征服空間,不過這不是指人類征服太空,而是指人們征服生活空間。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得到了真正的私人生活賴以存在的個人空間。這是較早五十年的人們所無法想像享受。
  根據年鑑學派史家的研究,歐洲直到1950年左右,富裕家庭的住房與窮人的住房還有顯著的差異。富裕的家庭有專門用來接待客人的客房,還有廚房及其他服務性房間,另外,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單獨的臥室,還經常有其他房間,房屋的不同部分通過走廊和廳連接起來。而工人階級的住房與資產階級的豪華套間大不相同,不管是工人還是農民,他們都經常擠住在一兩間屋子裏。許多農村家庭的住房只有一個房間,既用來做飯又用來睡覺。
今日的台北,我們在大街上還是很容易看見一個修理摩托車的小店,在小小的不到十坪的空間上,既要堆滿待修的機車,一家人作息,包括三餐飯、孩子寫功課,以及晚上一家人在勉強搭建的半層閣樓上睡覺,都在這個斗室完成。
  他們還談得上什麼「私人生活」嗎?當你正寄予同情地思索時,忽然發現斗室一個小桌上有筆記型電腦,透過ADSL正連上網路,沒有生意上門的時候,老闆做了一個部落格,專門和網友討論怎樣保養機車,以及傳授如何DIY處理一些機車的小問題。原來他的「私人生活」空間已經不再只是十坪斗室,透過細細的一條網路線,他有一個和「總統周記」一樣大的部落格空間,他的心靈世界。
  由於老闆親切、熱心回答網友的問題,贏得大家的信任,有很多他在部落格的網友,已經從虛擬世界走到他不到十坪的實體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